关于万泰开户

1979年,我国洲际导弹首次发射,但计算弹头的落脚点却难住了众多科学

         发布日期:2024-07-11 20:12    点击次数:83

1979年,我国洲际导弹首次发射,但计算弹头的落脚点却难住了众多科学家。一位扫了数十年厕所的老人站了出来,仅用了一支笔、一叠纸,就准确推算出来弹头落脚点!当得知老人的身份后,众人却坐不住了……

1979年春季,中国面临了一个关键的技术挑战——确保第一枚洲际导弹的数据舱能安全回收。这个数据舱装载了整个飞行过程中的重要技术数据,对于中国的国防科技来说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。如果这些数据落入西方国家手中,将可能对国家安全构成重大威胁。

在当时全球范围内,能够独立发射洲际导弹的国家屈指可数,而这些国家的技术监控系统极为发达,他们随时准备通过各种手段追踪和获取其他国家导弹的关键信息。中国的技术团队面对的不仅是技术问题,还有来自国际上的巨大压力和竞争。

面对这一挑战,国家决定投入上百万的经费,组建了一个专门的研究团队,旨在计算数据舱的接收以及打捞的最佳时机。这个任务的难度极高,需要精确计算多种复杂的物理和环境因素。课题组首先尝试向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求助,希望找到解决方案。不幸的是,尽管这里聚集了国内顶尖的数学才智,却没有人能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。

就在课题组负责人感到无计可施之际,一位看似不起眼的清洁工在他们离开时用扫帚拦住了去路。这位清洁工不仅对导弹技术有所了解,而且对课题组面临的困境似乎有着预见性的认识。他向课题组推荐了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——建议他们联系位于青岛的海洋学专家束星北。

束星北,当时在青岛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担任研究员,他由于其在海洋物理学领域的深厚造诣而被同行推崇。在接到这个任务后,束星北深知前所未有的责任重大,便开始了紧张的研究和计算。

为了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,束星北非常注重团队的建设和学术氛围的营造。他成立了“动力海洋学进修班”,汇聚了28名科研人员,这些人员来自不同的学科背景,共同研究海洋动力学的基本问题。束星北不仅亲自授课,还常常亲自答疑、辅导,他的教学涵盖了张量分析、数理方程、理论力学和流体力学等多个领域。

通过几个月的紧张研究和团队的共同努力,束星北最终开发出一套计算模型,能够预测数据舱的降落点和最佳打捞时机。

束星北教育背景同样令人印象深刻。1930年,年仅21岁的束星北在英国爱丁堡大学以优异成绩获得硕士学位,其论文《论数学物理的基础》受到广泛好评。随后,他在剑桥大学师从著名天体物理学家爱丁顿博士学习,爱丁顿是首位通过实验验证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科学家。在爱丁顿的推荐下,束星北前往美国继续深造,1931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理学硕士学位,研究超复数系统及其在几何中的应用。

1979年,73岁高龄的束星北在国家海洋局科技司司长陈炳鑫的求助下,解决了一个关于洲际导弹数据资料舱安全回收的复杂问题。导弹弹头在海域溅落后会产生高达100多米的水柱,数据资料舱需在4小时内安全回收,否则会自爆。束星北仅需十几分钟即完成了所有必要计算,指出资料舱在溅落半小时后即可安全打捞,极大节省了国家的经费和资源。这一计算成果后来还被用作教学案例。

此外,束星北的生活方式也颇具特色。1971年的一场大雪中,他在医学院门口扫雪时,不忘利用雪地作为演算的空间,记录着复杂的数学公式和计算过程。

束星北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,还是多位著名科学家的恩师,包括李政道、程开甲和吴建雄等。作为“中国雷达之父”,他在科学教育和国防科技领域均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
来自 曲德腾,李斌编;王大明,刘兵,李斌总主编. 核能丰碑自铸成 中华科技英才 Ⅰ[M]. 2021



 
友情链接:

Powered by 万泰开户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